平原县“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24-12-27 09:42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固体〔2021〕114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政字〔2022〕130号)、《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德政字〔2022〕42号)、德州市“十四五”时期相关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和生态保护治理水平,积极推动固体废物处理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相融合,持续优化城市治理体系,统筹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等污染防治,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活力、绿色、富裕、和谐”新时代现代化新平原提供坚实支撑。

(二)编制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平原特色。立足我县现状与未来,梳理迈向“无废城市”目标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核心问题、薄弱环节,识别各类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过程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因地制宜设定目标任务,提出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任务措施。

坚持统筹协调,开展共建共治共享。方案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融合,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业发展绿色转型、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框架下,将固体废物精细化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与城市精致化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衔接;将“无废城市”的建设目标与我县已开展、正在开展和拟开展的相关试点示范经验、成果相融合;统筹工业、农业、生活、消费等领域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收运、利用与处置管理需求,整体推进,补齐短板,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坚持责任明晰,提升管理水平。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由党委、政府统筹组织的系统工程,厘清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固体废物管理职能职责,将目标、任务逐一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凝聚共识,协同联动,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管理模式。

坚持理念先行,倡导公众参与。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无废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宣传引导,发挥中心城区、产业园区、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全民参与,形成“无废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建设范围及时限

建设范围为全县行政管辖区域,包括辖内12个乡镇(街道)。

建设年限:2023年至2025年。

二、目标和指标

(一)总体目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按照源头“能减则减、应分尽分”、过程“应收尽收、可用尽用”、末端“应建必建、应管严管”的要求,完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无废城市”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管理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到2025年,“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县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固废回收体系逐步完善,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处置设施缺口基本补齐,危险废物全过程安全管控,“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建设指标。到2025年底,1个街道(桃园街道)和1个乡镇(张华镇)基本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全县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35%。全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定在0.45吨/万元工业增加值,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稳定在0.017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100%。全县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开工民用建筑比例提升至4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提升至50%。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2%,化肥、农药亩均施用量持续下降。

(三)指标体系。根据《“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年版)》要求,综合分析我县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和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条件,本实施方案提出了22项必选指标和26项其他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统筹协调,完善“无废城市”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无废城市”建设制度体系。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和综合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联动推进各项工作,有效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建立部门责任清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一步明确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的部门职责。出台“无废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措施,深化固体废物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跨区域处置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提升综合管理效能。

2.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依托现有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鼓励项目建设企业或主管部门积极引领和参与固体废物相关标准制定,推动上下游产业标准衔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加快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技术推广应用,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强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模式创新。探索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一体化协同治理解决方案。

3.建立健全“无废城市”建设市场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把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建立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政府采购占比信息统计制度。强化税收调控手段,落实现有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推出多样化金融产品,为重点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开展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工作,定期发布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编制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激励相关企业主动开展各类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为环保不良企业(红牌)的项目列入负面清单,暂停专项资金补助。

4.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监管体系。加强固体废物环境信息管理,依托固体废物信息化和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系统化、精细化、长效化的固体废物产生与综合利用统计体系,打通多部门固体废物相关数据,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的收集利用处置数据共享机制,提升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实行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增强固体废物管理信息透明度。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

(二)狠抓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推动生产生活绿色低碳

1.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

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年度实现负增长或零增长。

充分发挥“三线一单”成果在产业准入清单编制及落地实施等方面作用,推动产业准入清单在具体区域、园区和单元落地,坚决压减过剩产能,从严控制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处置难的项目上马,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

深入推行清洁生产。依法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发挥清洁生产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减污降碳的促进作用。以我县主导产业为重点行业,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动淘汰涉固体废物产生的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加快探索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路径。

落实“双碳”目标,推动转型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结合德州市后期发布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重点加快化工、造纸及建材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食品加工产业向专精特深加工转型。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强度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目标任务。在工业基础好、代表性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建设,到2025年12月底,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绿色工厂12家,将绿色制造纳入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对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改造项目的企业,优先予以推荐申报专项资金项目。拓展完善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绿色信贷支持政策。拓宽循环维度,延伸产业链条。推广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废物交换利用,积极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及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2.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固废源头减量。制定进一步加强塑料制品管理的意见,有序限制、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布酒店、餐饮行业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使用倡议书,深入推进“光盘行动”,推广小份菜、分餐制等,引导餐饮企业免费提供剩餐打包服务。开展“绿色快递邮政”试点,鼓励快递行业使用电子运单、循环中转袋,减少二次包装,在快递收发点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实现快递包装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开展“无废细胞”建设,以政府机关、中心村、学校、饭店、宾馆、商场、医院、快递网点等为重点,大力倡导“无废”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引导消费者在衣食住行方面践行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

3.促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农业固废源头减量

强化源头控制,严格控制地膜市场准入。禁止生产和使用厚度小于0.01mm的地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完善奖惩机制,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积极推广农膜减量增效技术,推广高强度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

推进化肥农药双减增效。全面实施节水、减肥、控药一体推进、综合治理工程。围绕“减肥增效”,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配方肥。大力推广缓控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种肥同播等绿色高效技术。作为试点县,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建设,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项目。围绕“控药减害”,落实实名购买制度,实现“进—销—用—回收”全周期闭环可追溯管理。推广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施药机械。通过新型机械、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应用与统防统治推广,提升农药综合利用率。

4.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方式,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双引擎模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三)构建固废回收网络体系,助力固废资源化利用

1.规范工业固废收运体系,提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规范工业固废收运体系。持续深化全县小微危废统一收运体系建设,持续动态推进“应纳尽纳、应收尽收、应处尽处”,持续推进底数清查,动态签约纳网清运,逐步将实验室废物纳入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开展汽修行业固体废物专项整治,将汽修废物纳入统一收运体系。继续推进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

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为中心,通过再生资源回收带动工业固体废物分拣,以“高值养低值”。打通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废物利用企业资源利用链条,实现固废能分尽分、能用尽用、兜底处置。

提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发挥政策撬动作用,以燃煤灰渣、脱硫石膏、造纸污泥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上下游产业带动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综合利用骨干企业,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向规模化、高值化、低碳化转变。因势利导,持续推进农副食品加工业残渣及废料用作饲料,燃煤锅炉灰渣、脱硫石膏用作建材制砖、造纸行业污泥用作砂纸制作、淀粉行业污泥用作燃料等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

2.推广生活固废分类收运,建立再生资源“多网合一”体系

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按照《德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规定,全面启动我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设置垃圾分类监督员,实现分类垃圾桶精准投放、集中管理,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在中心城区及主要乡镇开展“智慧环卫”建设试点,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全链条监管。到2025年,桃园街道、张华镇基本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在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同时实现多源废物分质高值化利用,逐步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比例,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多网合一”体系。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系列活动,引导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养成正确投放习惯,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3.完善农林废弃物收储运体系,培育多元化运营模式

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依托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建立回收、转运专项台账制度,按照产地合理区域半径就近利用原则,合理布局回收网点,降低收储运销成本,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广泛参与”的收储运销体系。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因地制宜推进秸秆“五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我县目前以肥料化居多,通过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的形式将秸秆覆盖在农田上,腐烂后能给土地增肥,后期重点推广秸秆快腐还田、秸秆有机肥加工、秸秆饲料加工、秸秆能源化等技术。加大对秸秆收储运环节的补助力度,落实农机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充分调动资源化利用秸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到2025年,全县建立较完善的秸秆收集、储存、运输、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可持续运行的综合利用格局。

逐步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建立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布局完善全县畜禽粪污收储体系。结合我县规模养殖场地理位置,根据粪污综合利用企业原料需求量,统筹建设粪污收集点,配套不同规格的运输车辆,由第三方处理主体开展收集和运输,推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全域布点、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推动畜禽粪污就近就地综合利用,统筹病死畜禽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的多种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在牛、羊和家禽等养殖场鼓励采用固体粪便堆肥或建立集中处置中心生产有机肥,在生猪和奶牛等养殖场推广快速低排放固体粪便堆肥技术、粪便垫料回用和水肥一体化施用技术,加强二次污染管控。提升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建设,配套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处理设施。

构建多元化回收机制,规范农膜清理回收。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采用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回收机制,建立农膜使用回收管理台账,不断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农膜使用量较大的重点乡镇、村,因地制宜设立临时废旧农膜储存场所,方便农膜回收。

建立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体系。根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工作,农药生产者、经营者按照“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履行相应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义务。农药经营者在其经营场所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不得拒收其销售农药的包装废弃物。健全完善回收处理激励引导机制,实行奖补结合,引导农药使用者及时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并交回农药经营者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不得随意丢弃。强化辖区内农药经营者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的管理责任,建立农药销售和废弃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台账,记录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数量和去向信息,回收台账应当保存两年以上。

4.建立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统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合理收集利用处置。落实《德州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遵循“源头减量、资源利用、最终消纳”的基本原则,打造“拆迁垃圾资源化、工程渣土市场化、装修垃圾属地化”等多方式并行的收运处理体系。

按照“统一审批、统一收费、统一清运、统一利用”的原则,严格核准建筑垃圾产生量和处置量。建立巡查制度,开展夜间渣土车和清运工地整治,对重点区域实行严格监控,规范建筑垃圾清运秩序。运用“车辆定位+物联网传感器”等多种方式,对渣土车实行智慧监管,实现从工地、运输过程到消纳场的闭环管控。

加快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加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力度。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应用,推动经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广泛利用。

(四)着力提升安全处置能力,推动利用处置行业升级

推进处置设施提档升级。按照“排放清洁、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要求,整合一批规模小、负荷低、附加值低的综合利用项目,淘汰技术装备落后、管理粗放的利用处置设施。   

推动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开展涉化工、医药、农药等重点行业,医疗废物、废弃危险化学品、废矿物油、废酸、废碱、废盐、精(蒸)馏残渣、化工废液等重点危废类型,化工园区和化工监控点等重点区域的专项检查,排查整治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统筹构建形成“种类齐全、能力相当、结构平衡”的危险废物处置体系。

鼓励采用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干化焚烧、土地利用、建材利用等多元化组合方式处理污泥。鼓励将污泥焚烧灰渣建材化和资源化利用。除焚烧处理方式外,严禁将不符合泥质控制指标要求的工业污泥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混合处理。城镇污水污泥处置方面,建立以燃煤电厂协同处置、堆肥等处置方式为主的城镇污水污泥多元处置方式。

(五)强化危险废物管控,牢守环境污染风险底线

1.强化危险废物全程监管

依托德州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完善危险废物全流程监管模块,强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全程跟踪和信息追溯。

对企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申报量、转移量、处置量不相符,处置去向不明等行为深挖彻查,严厉打击非法转移、非法倾倒、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

重点开展以医疗废物、废弃危险化学品、废矿物油、废酸、废碱、废盐、精(蒸)馏残渣、化工废液等重点的专项检查,查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非法填埋等环境违法行为。   

推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实行固体废物信息化智慧监管系统,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等全过程监管体系。

2.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统筹城乡医疗废物处置,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实现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全面覆盖。规范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等医疗机构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依托全省医疗废物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推进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建立医疗废物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清单,完善处置物资储备体系,优化提升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保障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部署,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针对全县固体废物现状,成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农业源废弃物全量化利用、生活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全过程安全管控、宣传教育、考核监督7个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完善部门责任清单和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由市生态环境局平原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发展改革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卫生健康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邮政管理局负责推进各领域的重点任务。

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沟通各项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调度工作进度,加强经验交流,确保“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严格考核评估。细化量化“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工作路线及进度、时间安排等。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列入政府年度重点任务,强化对成员单位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考核,将各部门“无废城市”创建任务纳入县综合考核,考核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三)加大技术支撑。结合“无废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项目为抓手,通过加强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重点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技术瓶颈制约。组建企、学、研、政联合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平台,组织开展技术对接,促进固体废物领域先进适用技术转化落地,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切实提升各领域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水平。

(四)落实资金保障。统筹相关政策,加大财政、土地、资金对“无废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强化“无废城市”建设,同时加强与上级生态环境、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的衔接,全力争取财政投资补助、债券专项贴息及银行环保专项贷款等资金。

(五)开辟绿色通道,适度政策倾斜。统筹运用相关政策,对“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体系建设等重点支撑项目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依法给予税收、土地等政策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激发市场活力。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在政府采购上给予优先待遇,倡导非政府机构、企业实行绿色采购。

(六)加大宣传引导。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设“无废城市”宣传专栏,开展专题宣传和集中报道,提高“无废城市”的社会知晓度和参与度,同时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精准宣传,营造共建共享氛围,推动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固体废物产生、利用与处置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作用。

附件:1.平原县“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2.平原县“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清单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